一、               地震議題:

(一)何謂地震?

1、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地震發生的原因有:火山爆發所造成的波動、太空的隕石撞擊地球、核子彈地下試爆、地殼板塊相互推擠的板塊運動等等,目前對臺灣影響最大的是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震。由於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聚合的地方(臺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臺灣是世界上地殼變動最激烈的地方之ㄧ,斷層甚多,每年有數千次地震發生。

2、本市的斷層在哪裡?

本市主要有四條活斷層經過,由北而南分別為:金山斷層、崁腳斷層、臺北斷層及新店斷層,斷層線的分佈地區,包括了金山、淡水(局部山區)、五股、泰山、新莊、萬里、三重、瑞芳、汐止、永和、中和、土城、板橋、三峽、鶯歌、平溪、雙溪、貢寮、坪林、石碇、深坑、烏來(局部山區)、新店等23個區,涵蓋的區域相當的大,且不乏人口居住頻繁的市區。

(二)地震有無分級?跟規模有何差異?

      1、震央與震源

震源是地震發生的來源,通常都在地下。較深的震源稱為深層地震,地震波頻率低且振幅較大。而較淺的地震稱為淺層地震,地震通常短而快。震源投影在地面的點則是震央,基本上離震央近的地區所受到的地震波較大,危害也較深。 

 

 2、地震規模與震度有何不同?

地震規模是指地震本身威力的大小,與其所釋放出的能量有關 。因此地震規模並不因為觀測站不同而有不同數值。目前最常用來表示地震規模的是芮式地震規模(Richter Scale);地震震度是指各地所受地震程度的大小,因此會因觀測站不同而有不同震度與震級。

3、地震震度如何分級?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震度分級

地動加速度(cm/s2 ,Gal)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0

無感

0.8以下

人無感覺。

 

 

1

微震

0.8~2.5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2

輕震

2.5~8.0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3

弱震

8~25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中震

25~80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5

強震

80~250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傢俱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250~400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傢俱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劇震

400以上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傢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三)地震發生時該如何逃生?平時如何事先規劃、因應對策?

1、地震前之準備事項為何?

平時要瞭解個人所處地區環境,何處為最好的避難場所及避難逃生路線。另準備應急必需品:例如手電筒、收音機、電池、急救箱、三日份飲用水及乾糧(應定期更換),放置在全家人知曉便於取用的位置。儘可能將傢俱固定,並將重物放置低處;減少懸吊擺設物品。最重要的是房子興建時應考慮必要的耐震結構,勿任意違法加蓋,或拆除牆、柱、樓板,以免破壞建築結構。

2、發生地震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首先要保持鎮定,遠離玻璃、吊燈等危險墜落物,並迅速熄滅火源、關閉電源開關後,就地尋求避難點。可以的話,先將避難處門窗打開,以免門扇被震歪夾緊,更不要搭乘電梯以免受困。若察覺建築物突然崩塌,應停止一切動作,趕快到桌邊、床邊或任何可抵擋下壓重量的大型固定傢俱旁蹲下,儘量蜷縮身體,雙手護者頭部,等待崩落停止,再認清四週情況,準備逃生。如果剛好在開車,請緩慢停車於路旁,避開路橋、高架橋、地下道、隧道,靜待車中,切勿緊急剎車以免追撞。

(四)何謂地震避難包?內容物及功用?哪裡可索取或如何自己準備?

民眾可自行準備簡易地震包,強震時馬上「背了就逃」,其中,乾糧與飲水是必備,避難時記得一定要穿鞋、戴安全帽。台灣與日本同樣位於地震帶,建議民眾平日準備簡易「地震避難逃生包」。若以1 人份為例,緊急儲備物品至少要有飲用水與乾糧,巧克力、罐頭都是必備物品,所有緊急儲備物品必須每年檢查更新一次。地震包中,除了水與乾糧,口哨、口罩、零錢、電話卡、萬用刀、手電筒與毛毯也是基本配備。

若不幸受困,口哨就能吹出聲響,不僅搜救人員易於「聽聲辨位」,聲納探測器也容易辨識高音頻的聲響;口罩則是用以保護呼吸道,避免吸入過多灰塵。地震發生時,室內電話與手機多撥不通,零錢、電話卡可撥打室外公用電話;萬用刀及小型擊窗器可用以去除逃生時的障礙物。輕便毛毯更是萬用「好物」,民眾不管逃出室外或受困建築物內,都有助於維持體溫,延長生存、待援時間。地震包內應放入簡易急救包,內有碘酒、酒精、棉花棒及OK繃。

(五)何謂防災公園?新北市有無防災公園?在哪裡?民眾如何得知?

    1、防災公園為何?

           防災公園即是在都市災害發生時能發揮各種防災機能的公園,及地震發生時在一定時間內有關人命的救助、滅火、延燒的遮斷等防火措施及二次災害時能確保安全的避難、災民生活的確保、救援救災災民、復原重建活動之據點,為此多樣性目的和任務所投資建置的公園綠地。雖稱之為防災公園但並非只有災變時才能被利用,亦具有一般公園之功能。

2、新北市防災公園之規劃:

本市今(100)年擇定新莊棒球場作為防災公園之示範點,預定於年底前將防災公園應具備之功能(避難指標、民生儲用水、資訊及照明設備等)建置完成,未來將推廣各區,使防災公園遍佈新北市。而目前新北市選定具有大型操場之147所學校作為地震避難學校,另有4所體育場可供民眾作為臨時避難處所。

      

二、               海嘯議題:

(一)何謂海嘯?如何發生的?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斷層、海底火山爆發及海底滑坡、塌陷所激發,海嘯波的波長可達幾百公里,以時速接近一千公里的速度橫過海洋,在海洋中心的船隻有時根本不會察覺海嘯波的存在,直至它們靠近濱海區域漸漸升出水面,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水牆」,撲向濱海陸地及村莊,然後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後漲,有時反覆多次,造成生命財產巨大損失,造成災難及損失。在海嘯波到達前,還常伴有強烈的地震或震災發生。

(二)新北市及台灣地區是否曾發生過海嘯?

歷史上記載台灣三百多年來疑似發生的海嘯災害有3次,以1867年12月18日北部地震引發的基隆海嘯較為確認,其他記錄均因年代久遠、證據不夠充分而有爭議。依據歷史記載,台灣自西元1661年至今,成災之海嘯共有6次,分別發生於1661年、1721年、1781年、1792年、1866年及1867年,但因均為概述性之記載,缺乏明確之量化描述與科學佐證,僅1867年在台灣北部基隆地區之海嘯災害,較能確定為台灣近海地區地震所引發者。

(三)海嘯有無預警設備?有無通報機制?

          目前太平洋盆地地區設有海嘯預警系統,世界上85%以上的海嘯即發生在這一地區。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隸屬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國家氣象局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是一個地區和遠端海嘯預警中心,此次100年3月11日台灣之海嘯警報即是由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先行發布。

          經中央氣象局研判發生波高 50 公分以上之海嘯時,恐對我國沿海造成影響時,發布海嘯警報,其種類、發布時機及通報對象如下:

        一、遠地地震所引起之海嘯:預測海嘯將於3小時內到達我國沿海時,發布海嘯警報。

        二、近海地震所引起之海嘯:當偵測到台灣沿岸及近海發生地震規模7.0 以上,震源深度淺於35公里之淺層地震時,發布海嘯警報,並迅速通報中央災害防救主管機關、相關單位以及新聞傳播機構。

        三、經中央氣象局研判海嘯之威脅解除時,應即解除海嘯警報。

(四)新北市有哪些地區海嘯發生的危險機率最高?

          根據過去的海嘯歷史紀錄,國內各沿海地區其海嘯危險性分級依行政區劃分如下表:

區級

縣市

說明

I

新北市、基隆市

歷史資料顯示有海嘯災害者。

II

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含東沙、南沙)、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澎湖縣

無海嘯災害者。

III

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金門縣、連江縣

歷史資料顯示並無海嘯紀錄,但可能受影響者。

附註:台北市、嘉義市、南投縣未臨海,無海嘯威脅。

 

(五)海嘯發生時,要如何逃生避難?

          往在距離海岸較遠之高處避難所(如山上)進行逃生避難,且逃生道路應盡可能遠離海嘯可能溯溪而上的河川。或市區中較為堅固的高樓做為海嘯發生時的避難場所。若來不及逃到高處,則往建築物最上層或屋頂移動。如果海嘯波已至,應儘速尋找並爬上漂流物;另外,由於海嘯避難時間相當短,儘量不要靠車輛避難,否則若塞在車陣中,人員更不容易脫困。

          海嘯波浪常是多次的侵襲,可能持續數小時,未獲知海嘯解除警報前,不可鬆懈戒備,勿心存僥倖為了搶救財物而喪失生命。

(六)新北市有無海嘯避難區?在哪裡?民眾如何得知?

        由於每次海嘯發生之波浪高度、深入距離及預警逃生時間皆不同,到達時間大約10至30分鐘不等,設定避難區未必能及時到達,故接獲海嘯預警避難原則係往高處逃生,例如較為堅固的高樓或距離海岸較遠之山上。若來不及逃到高處,則往建築物最上層或屋頂移動。如果海嘯波已至,應儘速尋找並爬上漂流物;另外,由於海嘯避難時間相當短,儘量不要靠車輛避難,否則若塞在車陣中,人員更不容易脫困。

 

三、核能議題:

  (一) 新北市核能發電廠有幾座?

1、核一廠(新北市石門區乾華里小坑12號)

            核一廠位於新北市石門區的天然峽谷,離臺北市直線距離約28公里,佔地約為245公頃,廠區內裝置兩部63萬6千瓩汽輪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127萬2千瓩。於民國59年核准興建,60年底開始施工,一、二號機分別於67年及68年商業運轉。廠址附近人口稀少,附近有香火鼎盛的十八王公廟,沿廠側山路可達民風純樸的茂林社區。 

核一廠

 2、核二廠(新北市萬里區野柳里八斗60號)

         第二核能發電廠位於臺灣北端,離臺北市直線距離約22公里,佔地約為220公頃,共裝置兩部機組,容量各為985,000瓩。於民國六十三年九月開工興建,一、二號機分別於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及七十二年三月商業運轉。目前為台灣電力供應系統中,裝置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 

               核二廠


3、龍門廠(新北市貢寮區研海街62號)

            龍門核能發電廠位於臺灣東北端,佔地約為480公頃,裝置兩部機組,容量各為1,350,000瓩。於民國88年開工興建,建造完成後,將成為台灣電力供應系統中,裝置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龍門核能發電廠原名為第四核能發電廠,鑒於發電廠名稱與地名結合是國際間的趨勢,藉由在地化的命名,與地方緊密相依,建立更深的認同感,同時讓國內甚至是國際間因為龍門電廠來認識龍門這個地方,故於2009年3月3日更名為龍門核能發電廠。

 

               核三廠

 


  (二) 新北市有無辦理核安疏散演習?多久辦一次?今年在什麼時候辦理?1、新北市辦理核安疏散演習概述:96至99年已陸續針對核一、二及龍門廠舉辦核子事故相關演習,並皆邀請當地民眾實際參與。至今共配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辦理2場核安演習(96及98年),另本府亦自行舉辦5場核子事故疏散演練,累計2,258位民眾參與人次。 

2、鑑於龍門電廠即將營運,加上今年3月日本地震與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核子事故,今(100)年本市將協調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預定於5月舉辦核安演習,以地震與海嘯引發核子事故之情境為主軸,規劃擴大民眾參與,預訂動員1,000位民眾。

 

年度

類別

廠別

參演人數

參演鄉別(村別數)

備註

96

核安演習

核二廠

518

  1. 金山區(4里)
  2. 萬里區(3里)

 

97

疏散演練

核一廠

504

  1. 石門區(3里)
  2. 金山區(4里)

 

98

核安演習

核一廠

263

  1. 石門區(5里)
  2. 三芝區(1里)

 

第1場

疏散演練

核二廠

186

金山區(10里)

 

第2場

疏散演練

159

萬里區(8里)

完成核一、二廠4區34里之疏散演練

99

第1場

疏散演練

核二廠

573

萬里區(6里)

 

第2場

疏散演練

龍門廠

55

貢寮區(1里:真理里)

首次辦理龍門電廠演習,並結合火車及漁船進行疏散

表  96至99年核子事故相關演習資料

 

  (三) 關於核安事件,發生輻射災害時,政府有無因應對策或搶救作為?

1、各座核能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均定為以電廠反應爐為中心,周圍半徑5公里的區域,以該區域為一切核子事故整備及應變的基礎範圍,一旦發生核子事故,視事件大小及嚴重程度,本府及原能會採取應變措施如圖一所示。

2、以半徑5公里來劃定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區就夠了嗎?

       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事故,迫使蘇聯政府於該年4月至5月間,撤離了電廠周圍半徑約30公里地區的民眾,這可能就是部分人士「30公里逃命圈」言論的來由。車諾比爾電廠的反應爐與我國所採用的歐美型式反應爐在設計理念上完全不同,歐美型式的反應器(以水為緩和劑之輕水式反應器)在設計上遠較車諾比爾電廠所採用的獨特型式(以石墨為緩和劑之石墨水冷反應器)更為嚴謹,而且具有兩英呎多的水泥牆與鋼板所構成的圍阻體,可防止輻射物質外洩,這也是車諾比爾電廠所沒有的重要保護措施。因此,所謂「30公里逃命圈」的說法,實不宜原封不動地加以引用於歐美及我國的核能電廠。

綜觀而言,核子事故發生後所應執行疏散作業的範圍,各依電廠之型式而有所不同,我國目前規劃之「緊急應變計畫區」,即是因應萬一發生核子事故且須採取先期防護行動甚或疏散民眾時,所應考慮的範圍,其大小與反應爐型式、電廠附近人口密度、地形、氣象狀況等有密切之關係。我國核能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之範圍經過詳細的分析與評估,均小於5公里,為求保守,整體考量後,各座核能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均定為以電廠反應爐為中心,周圍半徑5公里的區域,以該區域為一切核子事故整備及應變的基礎範圍,要求核能電廠與相關單位於該區域內,做好各項平時整備工作,規劃適當應變措施,並定期舉辦各項宣導、測試及演習。 

 圖一  核安事件應變措施

 

  (四) 第一線救災人員該穿著怎樣的防護裝備?

為避免第一線應變人員於執行民眾防護行動時遭受輻射汙染,本市備有輻射防護包,利用防護衣及口罩等防護裝備減少輻射暴露。目前備有142份,由衛生、警察及消防人員保管。內容物:髮帽(不織布帽)、護目鏡、N95口罩、外科口罩、手術手套、C級防護衣及可棄式鞋套。

  (五) 輻防包的內容物?如何取得?哪些人需要穿戴?如何穿戴?

           同上,原則穿戴為整齊不露出皮膚。

  (六) 關於碘片該如何取得?使用方法為何?(ex:怎麼吃?一次吃幾顆?等)

自我防護掩蔽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根據事故的情況下達服用碘片命令。服用碘片的目的是要讓人體先吸收這種穩定、安全的碘,防止事故時可能排放的放射性碘,積存於人體甲狀腺部位,避免或減少甲狀腺癌之發生。

1、碘片介紹

碘是一種微量元素,主要存在於海帶及海苔中,而碘則是碘化鉀之通稱,含有穩定碘。

碘片樣本

2、發放說明

  (1)每人兩日份預先發予緊急應變計畫區內民眾保管。

 (2)另兩日份集中當地衛生所保管,於事故發生時,視需要再發予民眾。

3、服用時機

為達到有效保護功能,碘片服用最恰當的時機為放射性碘外釋之前至放射性碘外釋後的6小時內,超過6小時其保護功能將遞減,核子事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適當透過電視、收音機及廣播系統指示民眾服用,碘片服用方法:

(1)成人:130mg(1錠)/每日。

(2)孕婦和3~12歲兒童:65mg(1/2錠)/每日。

(3)3歲以下:32.5mg(1/4錠)/每日。

 碘片服用方法

4、服用注意事項

(1)碘過敏者不可服用此藥。

(2)最常持續服用時間不得超過10日。

(3)應存放於兒童觸摸不到的地點。

(4)兒童服用方法的建議:可磨成粉末,拌合橘子汁、糖汁或果醬服用。

(5)甲狀腺患者、孕婦及新生兒服用時,請遵照醫師指示 

  (七) 怎麼樣的狀況需要服用碘片?碘片的功效?

       1、各防護行動執行標準: 

項目

標準

掩蔽

可減免劑量於2天內達10毫西弗以上

服用碘片

可減免甲狀腺約定等價劑量達100毫西弗以上

疏散

可減免劑量於7天內達50至100毫西弗

暫時移居

30天之預期輻射劑量達30毫西弗以上

終止暫時移居

30天之預期輻射劑量達10毫西弗以下

永久遷離

終生之預期輻射劑量達1西弗以上或暫時移居達一年以上

2、碘片的功效:

服用碘片的目的是要讓人體先吸收這種穩定、安全的碘,防止事故時可能排放的放射性碘,積存於人體甲狀腺部位,避免或減少甲狀腺癌之發生。 

相關延伸閱讀:(http://xnnqqw6iw4k17gpey09d3x0a869a.tw/edu/Life/main.htm)

資料來源:(新北市防災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玉麟不動產 的頭像
    玉麟不動產

    淡水三芝在地通

    玉麟不動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