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自由時報拜讀了一篇關於高雄市綠化及空品淨化成績居全國之冠的報導,筆者身為高雄市民,乍看是應該感到與有榮焉,然而,住在高雄市三、四十年,我的鼻子對該篇報導深深感到困惑。

  高雄市的高樓建案近年來如雨後春筍,市容的改變常常發生在一夕之間,走在路上經常冒出這麼一句話:「什麼時候這裡又多了一棟大樓?!」特別是中油廠遷離高雄楠梓之後。筆者經常搭公車經過楠梓重劃區,有一陣子被種滿了向日葵,不到一個月的光景,立刻就又荒蕪一片,不久就插上建案廣告,這半年竟也發現新大樓已打好地基正邁向光明的藍天前進。然而,轉頭看看,馬路斜對面捷運站旁已有一棟早在去年年底就建好的大樓積極銷售中,再往大學方向望去,另一批在夜裡努力裝飾門面的大樓卻疑似乏人問津。這在高雄已是常態。

  高雄市近幾年主打都市更新,各方面看起來都立意良善,唯獨空氣品質遲遲無法「更新」,統計數字是一回事,你我的鼻子聞到的是另一回事。該篇報導呈現許多政府投注的經費及推估的減碳排放量,然而,真是如此嗎?政府若真的擔心減碳的排放量,不是應該少一點建案,多一點建「樹」嗎?根據內政部營建署不動產資訊平台網站104年新建餘屋(待售)資訊統計,高雄市有9262宅,在六都中僅次於新北市的12023宅而居第二名。空屋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另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又為什麼要繼續賣土地讓建案成長而不是建構另一個環境保護的層次發展,比如說,在重劃區架構另一個生態園區,相信在亞馬遜雨林被嚴重迫害的今天,高雄在重劃區架構另一個生態園區比提升空屋率要更有意義許多。

資料來源 : 台灣法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麟不動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