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在粉絲頁留言說到:「因為要結婚的關係,想要在貸款低於月收入35%的前提下,尋找適合自己跟另一半的房子。然後身邊的家長、長輩乃至於親朋好友,都很熱心的提供了許多選屋上的建議與經驗談,聽了那麼多意見之後,反而不曉得該怎麼去整理這麼繁雜的資訊,想問版主之前購屋時,又是怎樣去確認自己的購屋需求?」

首先想要恭喜這位朋友,知道要在自身經濟能力可以負擔的前提下,尋找適合的房屋,如此方能避免在未來20年的漫長歲月中,陷入沈重的房貸壓力陷阱而無法自拔。

至於我是用什麼方法來彙整自己的購屋需求?第一個關鍵在於確認未來要買的房子,裡面真正居住者有誰?這些人對於房屋的需求,才應該被擺在最優先的順位來處理與思考。至於父母、長輩乃至於親朋好友對於購屋需求的種種建議,可以當作一種善意的提醒,讓自己及其他房屋真正的使用者,重新檢審對愛屋的渴望是否有所遺漏。

第二步則是請這些未來要住進房子裡的家人,把居住上的需求給寫下來,在這個階段裡,儘量不要去否定其他家人所提出的需求,自己也別認為提出來的建議太過龜毛,因為只有在把一切可能關於未來居住的問題都抓出來後,才能在最完整的資料庫中,討論與協商出對於所有家人效益最大化的最妥適方案。

第三步,把剛剛列出的需求清單攤在桌上,然後請所有的家人聚在一起,開始進行彙整與刪併,所謂的彙整就是將「採光好」、「通風好」、「雙面開窗」等類似的需求整理成「房屋本體的居住需求」一大項,刪除則是碰到如「希望能睡到自然醒」及「一早能被陽光叫醒」這種相互衝突的選項時,成員就必須從中做出取捨。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希望能把所有的居住需求歸納成六點以內的大項目,這是因為多數人能同時關注的焦點上限就是「六」,以免將來進行房屋需求評估時發生顧此失彼的影響。

以我為例,當時將居住需求彙整成「房屋本體(通風、採光、隔間、寧靜)」、「鄰里環境(採買機能、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採買資源)」、「交通便利(捷運站與公車站位置、停車空間、到高速公路的距離)」、「學區位置」、「嫌惡設施(加油站、KTV、工廠)」及「價格」等六項,然後再依據家人討論的結果,分別給予這六個項目不同的權重,最後就能完成如下表一樣的購屋需求評量表。

 

 

這邊也要提醒大家,單一子項的權重最好不要超過35%,因為這代表該項目的評分,幾乎就決定了最終房屋選擇的方向。如果家人討論的結果是某一單項非常重要,那就直接針對該單項製作評量表,例如家人一致認為交通便利最重要,那評分表的項目就可能會變成如「捷運站距離」、「通勤時間」、「停車容易程度」、「公車站牌位置與數量」等項目,一樣可以評價出哪間房子最適合自己的居住需求。

買房幾乎是多數人一生中最大的支出,與其在價格的框架裡直打轉,不如先把自己與家人對居住的需求耙梳整理,這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與家人物件的機會自然大幅增加,別怕事前討論的辛苦與爭執。因為一旦買錯房,絕對會比現在預作準備更辛苦!

資料來源 : 商業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麟不動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